走出国门 中国民间组织正在参与全球发展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间力量,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灾害救援、减贫增收、教育医疗服务等工作。那么,那些受助者又是怎样看待中国人,怎样看待来自中国的帮助?
10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发布《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发展基线调研项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88.11%的受益民众喜欢中国人,而在中国民间组织实施的各种公益项目中,大部分受益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帮助我们的友好大国”。
“在我们的调研中,海外不同主体对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化发展,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董强说。
新世纪,走出去的中国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是推动社会帮扶、紧急救援、发展协作等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之一,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深入等,中国民间组织也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事务的历史,其实已经比较久远,但真正成规模、成体系进行国际化发展,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时的国际救援。”董强介绍。
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化之路,最初阶段,主要集中在各种紧急救援实践中。董强介绍,“如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3年的土耳其、叙利亚地震等,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国民间组织越来越多参与到人道主义救援中,展现出中国力量。其中,来自国际力量的合作和国内政府的鼓励推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过去十多年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贫攻坚等事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发展经验,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中国经验也越来越快地走向世界。“中国的减贫增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经验,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间组织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经验带到了全球。他们国际化的道路,也逐渐从最开始的紧急救援,转向了发展援助等领域,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因此而受益。”董强说。
不过,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的时间毕竟还短,仍在积累经验,“相对来说,仍处在一个缓慢的成长期。”董强说,“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调研的原因之一,海外的受益者怎么看待中国人,怎么看到来自中国的公益力量?我们是否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帮助,是否为他们带来了真实的受益?我们的长处和短板在哪里?弄清楚这些,也是为中国民间组织更好走出国门提供借鉴与反思。”
在海外,他们怎样帮助弱势群体
从2022年10月开始,到2024年10月发布报告,这项历时两年的调研,先后在尼泊尔、老挝、巴基斯坦、阿富汗、坦桑尼亚、肯尼亚等15个国家展开,共获得1547份有效问卷,39份有效海外合作机构访谈资料、36份有效受援国基层官员/社区领袖访谈材料。
这些参与问卷的民众、合作机构及基层官员,主要来自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在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中国,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渠道,都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使用过中国产品。超过一半的受益民众认为,“中国是一个帮助我们的友好大国。”
是什么让他们产生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何会更欢迎中国人?董强认为,这或许和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开展了大量民生项目有关,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工作如此,中国民间组织同样如此。《报告》显示,“中国民间组织在海外实施了大量民生项目,其中教育占最大比重,为54.88%,随后是生计有关的项目、健康项目等。而人道主义救援项目的占比,随着中国民间组织民生类项目的增长,在不断降低,占比为22.69%。”
“这些年来,有不少国家出现过驱逐国际民间组织的现象,但中国民间组织从来没有被驱逐过,甚至我们所到的地方,几乎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帮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在当地开展工作。”一位民间组织负责人表示。
“我们的调研中,几乎所有受益民众对中国民间组织都持欢迎态度,同时期待得到更多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帮助。”董强说。
中国策,正在改变发展中国家
民间组织国际化是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发达国家,民间组织大多具备国际化特征,有众多知名的国外民间组织,活跃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中。董强介绍,近些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也在快速国际化。相对来说,我国民间组织进行国际化发展的时间还很短,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
不过,中国民间组织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即中国在过去多年中积累的发展经验。《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益民众认为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帮助,对他们的家庭形成了有效的支撑,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益民众认为,对他们家庭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使得他们的家庭生计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同样,超过三分之一的受益者认为,中国民间组织的海外项目,对他们的社区也有非常好的帮助效果。
在海外合作机构的眼中,中国民间机构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一位尼泊尔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在调研中表示,中国民间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强大的文件编制系统,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和借鉴。而来自黎巴嫩的合作机构负责人认为,中国民间组织有更友好的态度,更加深入民众的工作方法,而这是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帮助的基础。肯尼亚一所希望小学的副校长表示,中国民间组织的项目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因为中国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要比其他国家大部分民间组织好得多。据了解,该小学在过去接受了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学生营养餐等多项援助,而这些,其实都是中国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
在未来,民间组织如何走得更远?
尽管绝大部分中国民间组织的海外项目,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和欢迎。但由于起步较晚,资金、人力等资源较缺乏等因素,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化之路,仍旧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如何走得更远、更稳?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认为,在更加动荡、更不确定的全球未来面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会担负起更多的大国责任。而中国的民间组织,未来也必然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共识,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之路,究竟怎么走,如何参与到全球事务之中。同时,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我国一直在鼓励民间组织走出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打通断点,形成更好的政策推动力。此外,人才培养是民间组织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民间组织人才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更加匮乏,这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
“更多的支持性政策、更高的资金支持、更强的国际化运营和组织能力,是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董强说,“中国民间组织在海外工作的过程中,民心相通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规模数量与当地强烈的民生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需要国家出台更多促进国内民间组织国际化发展的专项支持性政策。而要保证国内民间组织有更加稳定的项目资金,也需要有多元的资金支持渠道,如现有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经向国内民间组织开放,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资助的组织规模和单个项目资金额度。”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