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移动电源行业乱象亟须规范
共享移动电源,这曾被视为解决现代人手机电量焦虑的“救星”,其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充电方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占领各大商场、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便捷服务的价格上扬,从最初的1元/小时到如今部分品牌高达6元/小时甚至更高的价格,共享移动电源的涨价不时引发吐槽,成为消费者口中的“价格刺客”。
高额租金刺痛消费者神经
对于许多“电量焦虑者”而言,共享移动电源无疑是他们的“救星”。手机电量告急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在景区、商场、餐厅中,轻松获取电量补给,这种便捷性让许多消费者对共享移动电源赞不绝口。有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共享移动电源持肯定态度。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规范与秩序和预期相差甚远。有人戏称,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进入了时时上热搜、年年当刺客的“黑红”出圈路。
“一开始我觉得共享移动电源很方便,价格也不贵。”经常使用共享移动电源的市民崔女士回忆道,“但后来我发现,不仅使用价格涨了,有时候连还的地方都找不到,还错一次还要扣钱”。
类似崔女士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此前,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王亮(化名)在计算年度消费报告时发现,自己一年在共享移动电源的花费竟高达1200元,该话题引发热议。此前,“景区共享移动电源一小时10元”话题就曾冲上微博话题热搜榜。
共享移动电源价格的暴涨,备受消费者诟病。
据多位消费者反映,部分品牌的共享移动电源租金已经达到每半小时4—6元,24小时封顶价格则从20元到40元不等,在一些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甚至更高。有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设备故障、充电速度慢等问题,导致使用体验大打折扣。在使用共享移动电源时,还会遇到价格不透明、标价混乱的情况。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共享移动电源后,相关投诉高达2万多条,且这些投诉集中在无法联系客服导致难以归还、恶意扣费、归还后仍在扣费、隐性收费等问题上。
如今,消费者对这一便捷服务的评价逐渐分化。不少消费者对其高昂的价格表示不满,直呼“用不起”。
乱象背后隐含行业监管缺失
共享移动电源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后,面临盈利压力与运营成本攀升,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选择通过提高租金来获取更多利润。“这个行业的竞争确实很激烈。”某共享移动电源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提高价格。”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共享移动电源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障碍,但其计费规则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计费标准不一、超过1分钟也按1小时计费等问题颇受关注。
公平原则是民法确立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价格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然而,共享移动电源市场中存在计费标准不一、超过1分钟按1小时计费等问题,违背了这些原则和要求,与乱扣费、缩短免费时长等行为性质相同,表明市场价格秩序混乱。
共享移动电源行业采取了“自主运营+代理运营”双模式管理,导致同一品牌在不同地点、同一地点的不同品牌之间收费标准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分阶分场景收费的模式,不仅消费者不理解,也加剧了价格乱象。
共享移动电源经营者普遍采用场景定价模式,根据城市、区域位置、消费场景等因素进行租赁服务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虽然共享移动电源服务价格由市场调节,商家定价属市场行为,但资本的逐利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共同导致了市场价格失序”。
呼吁多方发力共建秩序
共享移动电源行业面临价格乱象和服务质量两大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有关部门已出手,力求让共享移动电源回归本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期望,也是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共享移动电源的计费规则应当进行更为合理和公平的设定。同品牌共享移动电源在不同点位的价格一致性至关重要,共享移动电源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明示收费、扣费规则,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计费单位应更加精细,优化电量展示功能,让消费者在租借前能清楚了解充电宝的电量和费用情况。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全国首个《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公约》,其中5分钟免费充电时长的设定值得推广与借鉴。
针对共享移动电源市场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对于如何推动共享移动电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梁伟亮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对定价不透明、违规收费等行为零容忍,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强化行业自律,制定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与公约,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